“要么被拒之门外,要么赢得未来。”
关于邓亚萍,大家耳熟能详的是第一代乒坛大魔王的神话,而她因1.55米的身高险些与国家队擦肩而过的经历却鲜为人知。
5岁的时候,邓亚萍和爸爸开始学打乒乓球,那时她只比桌子高出一个头,打球够不到桌子,只能站在木箱子上打球。
当年入选国家队时更是出师不利:五个教练只有一位同意她进队。理由显得有些勉强“她个矮,所以看球都是高的。”
在《舍得智慧讲堂》中邓亚萍无不幽默自嘲地说:“因为个子矮,我看所有的球都高,对于我来讲,个个都是机会,我不需要防守,所以你们看我打球觉得很痛快。” 最终,她却把劣势转换为优势:“我用步伐解决这个问题。我比别人跑得快、速度打得快,让对手无法调动我。”
图片出自百度:邓亚萍打球资料图
不按常规出牌,打破自身局限,形成适合自己不可复制的训练方法,是邓亚萍走向成功的方法论。
邓亚萍在剑桥演讲时曾说“我成功的秘诀有两个,第一是不断进攻,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第二,就是好胜心。”
#舍得时刻#
进取与好胜心是制胜法宝:既然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且孤注一掷,以成败论英雄。
破除偏见:
“头脑简单的运动员,不可能拿世界冠军”
作为世界乒坛第一位大满贯得主,邓亚萍并没有按照常规,选择身披奥运的光环度过安稳舒适的一生。
相反,她脱下球衣,拾起课本,把一切归零,重回校园。
“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图片出自百度,邓亚萍取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由于常年专注于体育训练,邓亚萍的文化课基础十分薄弱,除了组织和环境的培育,更多的是她不服输的好胜心,每天保持14个小时的学习,为了节省时间就在图书馆解决三餐。高度的自律与严格的自我要求,是邓亚萍选择走出舒适圈,一切从零开始的卓越自身素质。
舍得时刻#
功成名就时,不自我停留;路遇坎坷时,能迎难直上。
回应质疑:
“如果当时真有20亿,说不定就成了。”
2010年9月,邓亚萍出任人民日报旗下“人民搜索”的总经理,而正是这一决定在日后把邓亚萍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有传言称邓亚萍在三年内亏损了20亿元,一时间媒体竞相转发,舆论的洪水猛兽扑向邓亚萍。身为公众人物本就有言不由衷的许多时刻,而身为体制内的公众人物则更需要加严谨、克制。在这一期的《舍得智慧讲堂》中邓亚萍做了明确的回应:
图片来源:凤凰网《舍得智慧讲堂》
从万人瞩目的领奖台走到人流攒动的人群中,“邓亚萍”与千千万万个名字一样,不过是某个人的符号代称,民众对她的关注度与期望值却从未降低。当她选择了一个从未涉足的领域时,纵使前路开阔也注定与荆棘同行。
面对质疑她很少回应,这次她用球场上发球时的“误判”来诠释自己的淡然:“好比发球时裁判误判了,你是纠结于这一分呢?还是就给他这一分,专注于接下来的比赛呢?”
图片来源:凤凰网《舍得智慧讲堂》
#舍得时刻#
勇于革新自我,允许试错,总结经验,步履不停,是邓亚萍的成长思维。
向前一步:
“全能”做不到,但可以全力以赴
是运动员、学者、官员、商人,也是孩子、妻子、母亲。邓亚萍的角色类型也描绘着当代中国女性世界的精英图谱。女性的角色是多元的,衡量标准也不止是家庭或者社会的某一方,而是角色转换之间的平衡与智慧地取舍。
图为邓亚萍与丈夫林志刚合影
2009年,邓亚萍做客《咏乐汇》,在录制节目时,邓亚萍谈起自己家庭事业难两全的时候潸然泪下。
北京奥运期间,邓亚萍担任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因为忙于工作,邓亚萍将幼小的儿子交给老人家照顾。时间一长,三岁的小儿子见到邓亚萍不叫“妈妈”,只叫“阿姨”。如果被逼得急了,儿子就叫她“阿姨妈妈”。
而近年来,关注邓亚萍微博的朋友不难发现,哪怕是自主创业后奔走于体育产业的投资,她也时常陪伴家人左右,一起感受生活的气息。
图片来源:邓亚萍微博
#舍得时刻#
向前一步追求的是个人价值,与家人同行,关注的是幸福指数。二者并不冲突。
结语:
从1988年入队到1998退役再到学者、企业家、创业人的角色转换,邓亚萍把竞技体育的挑战精神贯穿于人生的重大选择中,她用不变的恒心与创造力去拥抱时代变化的不确定性。
充盈在舍与失之间的,是邓亚萍执着、智慧、勇敢和突破常规的胆识。她在人生岔道口上拥抱变化的勇气与得失之间的舍得智慧,值得我们的尊敬与期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