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如今,他们以堪称完美的表现,捧起了冬奥花滑双人比赛的金牌。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们光鲜的成绩背后,却藏着令人难以想象的苦痛。
拿的奖越大,运动员的伤就越多
在竞技赛场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运动员每得一次奖,身上的伤就会更严重。这句话对葱桶组合,乃至女排、国足等运动员都同样适用。
2013年,因为长期高负荷的训练,隋文静在世锦赛跪倒在冰面,被韩聪扶起时已经满脸泪水。除了韧带断裂,隋文静很清楚自己还患上了骨垢炎,这让她感觉在刀尖上跳舞,剧痛难忍。
骨垢炎常发青少年运动员,最大病因就是骨骼发育的时候进行过度的训练。
到2016年时,隋文静常年累积的伤痛爆发,不得不接受右侧脚踝外侧副韧带重建和左侧脚踝肌腱复位手术。半麻醉的手术,让隋文静能清晰的听到电钻凿骨的声音,她不怕电钻,唯独怕还能不能继续滑冰。
这次手术摘除了隋文静右脚里的全部软骨,双脚韧带打上钢钉。此后,疲劳性骨膜炎、右脚疲劳性骨折等伤痛纷纷出现,26周岁的她可以说是满身伤痕。
除了隋文静,同样带伤上阵的国足老将王霜,也引发了球迷们的心疼。
今年2月,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在亚洲杯决赛相遇韩国。在往日比赛表现出色的王霜,却在决赛中表现不佳。即便如此,王霜的上场仍极大鼓舞了国足士气,最终拿下亚洲杯冠军。赛后,国足主帅水庆霞也公开了王霜的伤病:骨裂。
为何治不动运动员的伤?
以排球女将郎平为例,运动员身上的一些伤不是说想治就能治的。
80年代中国女排以“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作为原则指导,得到了5连冠的耀眼成绩。但长期的拦网、扣杀,让高负荷训练的运动员膝盖损害极大。简单的起跳和落地,就让郎平的膝盖被评估为“25岁的年纪,70岁的膝盖”。
直至如今,仍有大量运动员膝盖磨损极为严重,因骨关节问题不得不退出赛场。
膝关节的软骨组织磨损,即便是平常人走路、小幅度运动,在日积月累到40、50岁后,多多少少都会出现问题。而运动员的训练则是在短短几年间,累积出40多年的磨损程度。
普通人可以在骨关节炎早期,通过外源性补充莱特维健氨糖等软骨细胞营养素,来修复软骨组织、缓解骨关节炎带来的疼痛。但莱特维健氨糖需要长期补充长期治疗,这对于需要大量训练的运动员来说有些矛盾。
近年来,四川大学、西弗吉尼亚大学、悉尼大学医学院等学府都在推进氨糖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国人接受氨糖疗法,氨糖强骨宁也多次登上天猫京东等大快消榜单。但这种物质最大的缺陷就是需要时间和修养。
软骨组织的问题也间接的反应出其他疾病的治疗现状:治疗不能与训练同步。简而言之,想要好的身体就要停下训练,现有的医学技术可以大大的调理身体,解决难治的病痛。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很多运动员往往选择牺牲小我为国争光。正如隋文静所发的一则朋友圈:“你想得越多,顾虑就越多,什么都不想的时候反而能一往无前。”这些运动员,令人敬佩也令人心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