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辽宁省初级中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可持续发展动力要素
1.1 省域“三大球振兴”助力校园足球发展
2021年2月,由辽宁省体育局和辽宁省教育厅联合发布政策文件《体教融合 振兴发展辽宁“三大球”实施意见》,旨在通过体教融合的方式,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等“三大球”运动在辽宁的普及和发展。该实施意见基于辽宁在“三大球”方面的辉煌历史、雄厚的人才基础、完善的场地设施条件以及浓厚的校园体育和文化氛围而制定,其指导思想强调立足辽宁优势,走出一条具有辽宁特色的“三大球”振兴发展之路。在当今全面推进辽宁省振兴 “三大球” 的重要时代背景之下,足球发展已然成为了其中的关键核心所在,并且与“三大球”的整体振兴形成了一种紧密且相辅相成的关系,而校园足球作为足球发展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基本构成单位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更是肩负着作为培养基层足球人才的重要使命。构建其可持续发展路径,既是辽宁“三大球”振兴的现实需要,也对提升中国足球整体水平和实现振兴“三大球”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2国家政策导向持续深化校园足球推进
校园足球政策作为国家政府部门为了促进校园足球发展而体现的意志,是顺应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1],对校园足球发展政策扶持既是校园足球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其必要保障[2]。当前,辽宁省委、省政府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对足球改革振兴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将其作为体育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全省足球事业的发展,一系列有关足球振兴的政策颁布成为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的有力助推剂,政策涵盖但不限于深化体教融合、贯通培养人才通道、校园足球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赛事与活动以及文化与精神传承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提升辽宁省足球运动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力。在足球振兴政策的助推下,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构建具有夯实的背景保障。
1.3校园足球发展鼓励特色学校优先建设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是推广普及校园足球的主体力量,是新时代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程,其在校园足球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3]。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推动校园足球普及和发展过程中,特别强调了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扶持和优先建设。2024年2月,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实施意见》[4],该《意见》清晰地规划出了校园足球新征程下的前进路线,并针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发展水平、师资数量和场地设施等具体工作做出了明确指引,这一面向2030年的青少年校园足球规划,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未来的行稳发展勾画了较为清晰的路线图[5]。据此,校园特色学校在未来校园足球发展中,必将继续保持优先建设并进一步得到鼓舞。
2. 辽宁省初级中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可持续发展现实困境
2.1师资力量断层,队伍迭代迫切
校园足球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推动校园足球普及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辽宁省初级中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教练员队伍在发展中存在着教练员高龄化、绝大多数教练员由体育教师兼职担任、高学历专业足球人才以及专业教练员稀缺等现实情况,师资力量断层和队伍迭代迫切的问题需要自上而下地逐步进行解决。
随着年龄的增长,教练员在体力和精力上必然会有所下降,不仅会直接影响在训练教学过程中的示范能力和指导效果,同时在接受新的足球理念和训练方法上也相对较慢。体育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体育教学经验,但存在足球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欠缺的问题,在兼任教练员的同时还需承担其他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必然导致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校园足球的训练和指导中。足球教学者素质对于校园足球教育的效果起到了最为直接的影响作用[6]。高学历专业足球人才不仅能够带来更先进的足球理念和科学的训练方法,也能够提高校园足球的整体水平,而专业教练员则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的训练技巧,能够针对不同情况展开针对性训练,高素质教练员的稀缺使得辽宁省初级中学校园足球特色学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2.2竞赛体系滞后,亟需健全完善
训练与竞赛是校园足球工作开展的关键,构建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的根基在于开展学校内部的训练与竞赛[7],由此突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竞赛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通过对辽宁省初级中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竞赛体系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如赛事开展规模差异化、地区发展水平不平衡和资源保障情况失衡等相关问题。
辽宁省初级中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赛事开展规模差异化,主要表现在不同特色学校之间在校园足球校内竞赛举办的规模上,部分学校仅能够实现每年举办一次校际竞赛的基础标准,而一些传统足球特色学校可设春、秋每年两次校际比赛,此外如聘请专业裁判员、制定完整竞赛规程、队员参与人数和班级队伍数量等资源保障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地区赛事发展水平不平衡且差异明显,经济发达地区的特色学校,拥有更好的足球场地设施、更专业的教练团队以及更多的资金支持,能够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训练和比赛条件。资源保障情况的失衡使得部分特色学校在校园足球发展中具有明显优势,而另一些学校则面临诸多困难,难以有效推进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工作。
2.3“两强”格局困,区域发展失衡
我国近年来校园足球发展中存在“区域发展失衡”的整体问题[8],辽宁省初级中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发展,同样存在整体发展失衡的问题,当前“两强”格局显著,沈阳和大连作为辽宁省的传统优势城市,综合实力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发展水平优于省内其它各市且差距较大。
以师资力量和竞赛参与度为例,在沈阳和大连的初级中学特色学校里,经过专业培训和具备丰富教学和带队参赛经验的足球教师与教练数量更多,而其他城市,专业足球师资相对稀缺,更多的教练来自体育教师兼职足球教学,缺乏系统的足球专业知识和竞赛组织能力,难以满足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高质量竞赛发展的需求。且由于沈阳和大连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组织校内班级联赛、校级对抗赛数量更多,并积极参与市级、省级乃至与外省市交流的高水平赛事,学生和教师在不同层级的比赛中锻炼和成长均有更多机会,“两强”城市整体足球竞技水平愈拉愈大。区域发展失衡使得全省校园足球难以形成协同共进、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资源过度集中在 “两强” 城市,不利于其他城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发展,长此以往,全省校园足球发展的整体活力不足,难以实现校园足球在全省范围内普及和提高的目标。
2.3社会力量缺乏,发展模式闭塞
社会力量和企业组织在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建设发展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如企业的赞助能缓解资金压力,社会组织可开展各类足球活动、提供交流平台等。现阶段辽宁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与社会力量和企业组织的合作较少,合作模式和机制并不完善,因此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资源获取和活动开展上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
由于辽宁省校园足球在社会上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并不高,导致家长对学生参与足球运动存在顾虑,担心影响学习和未来发展,支持度较低,并且媒体对校园足球的宣传报道不足,未能充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导致社会各界对校园足球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够,参与推广校园足球发展的积极性更不高。各市初级中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之间交流合作较少,未能形成良好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机制,以沈、大两座优势城市为例,特色学校在足球教学、训练方法、赛事组织等方面虽积累了充足经验,但缺乏分享交流的平台,无法实现对弱势城市的优势互补。此外,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与社会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在足球人才培养和资源整合等方面也存在联动不足的现象,由于相互之间在体教融合方面的衔接不畅,也间接影响了初级中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人才输送和渠道选择。
3. 辽宁省初级中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可持续发展路径构建
3.1 双渠道并举发力,优化师资力量
根据辽宁省初级中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教练员队伍的现实困境,结合省域优势,可通过两种渠道并举发力优化师资力量。首先,随着近年来各市体育教师招聘数量的增多,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实际需要,有选择地进行足球专项教师招聘,在招聘过程中,注重考察应聘者的足球专项技能水平,改变足球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在增加特色学校足球工作人手力量的同时,也能够为高龄教师减轻教学压力,同时结合建立师徒对接制度,年轻足球教师能够将新的足球理念和训练方法同高龄教师交流,并通过向高龄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在工作岗位快速提升。其次,退役运动员的转型就业问题,与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9],辽宁作为足球传统强省,近年来职业退役足球运动员数量渐增,通过积极推进专业教练员入校执教并完善相关保障,为退役足球运动员提供切实可行的转型之路,既能够优化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师资力量,也能够为新时期辽宁校园足球贡献专业力量。
3.2 明确竞赛发展对策,完善体系建设
完善辽宁省初级中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竞赛体系建设,明确竞赛发展对策是关键,为确保长期、稳定发展,必须从长远角度进行科学规划设计,竞赛体系的制度完善与顶层设计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努力,通过省级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的牵头,全力指导各地深化体教融合的发展进程,联合各级体育局共同完善相关竞赛制度及顶层设计。可通过强化赛事统筹安排、规范竞赛组织细节,每年制定下一年度省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竞赛计划,并向社会公布,通过强化赛事的统筹安排以及规范竞赛组织的细节来推进,每年制定下一年度省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竞赛计划,并向社会予以公布,全省各市、县(县级市、区)以及基层学校以省级竞赛计划为依据,逐级制定竞赛方案,从而确保赛事的衔接与贯通,为全省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初级中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搭建起完备的赛事平台,并建立统一的校园足球赛事选拔机制,确保每个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都有公平的机会参与比赛。
3.3 破解“两强”格局,促进地区发展平衡
促进辽宁省内各市初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平衡发展,破解沈阳和大连的“两强”格局,首先需从省级层面制定统一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发展规划,明确各地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通过调整政策倾斜力度和资源分配,确保政策的公平性和均衡性,制定更为公平合理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政策,加大对经济相对落后城市和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根据各城市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现状,合理分配给除沈阳、大连外的其他城市,提高这些地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发展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加强区域合作与帮扶,建立沈阳、大连与其他城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之间的对口帮扶机制,通过校与校之间的“一对一”或“一对多”形式,让“两强” 城市优质学校帮助其他城市学校,组织开展跨地区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赛事和活动,促进经验与资源共享,提高其他城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竞技水平和影响力,带动其他城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失衡的状况,实现全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均衡、协调发展。
3.4 政策支持与引导,拓展社会力量参与途径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全力拓展社会力量的参与途径,这既是辽宁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推动校园足球整体进步的关键举措。传统的校园足球发展模式往往过度依赖政府的资金投入和学校自身的资源,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容易面临诸多的发展瓶颈,随着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发展的日益深入,这种单一的发展模式必然难以满足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诸如场地设施升级、师资队伍建设和赛事活动组织等多方面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拓展社会力量的参与途径,短期内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应积极主动地与社会力量沟通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社会各方应充分认识到校园足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建设中来。长期层面,通过建立健全的引导机制,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的规范和管理,确保参与过程的公正公开,政府部门设立专项资金,对积极参与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的社会力量进行奖励和扶持,并跟进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力量知名度。长此以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必然能够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并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为确保其可持续发展注入社会力量。
参考文献:
[1]钱纪云.新时期我国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研究[J].体育风尚,2023,(09):53-55.
[2]沈建敏,应孜,高鹏飞.校园足球发展的顶层设计与底层回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04):83-88.
[3]邱林,王家宏,王小军,等.新时代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改革理念、现实聚焦与发展方向[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4,39(05):564-572.
[4]教育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青少年 校园足球工作的实施意见》[EB/OL].[2024-02-18].
[5]毛振明.面向未来,久久为功:新征程校园足球再出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新理念、新策略和新举措[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4,41(02):141-149.
[6]姚刚. 基于校园足球下的中小学足球师资现状与应对措施[J]. 教育教学论坛,2015(50):264-265.
[7]张碧昊,李卫东,胡洋.新时代我国校园足球改革发展研究——基于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调查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23,(07):94-101.
[8]李卫东,刘艳明,李溯,等.校园足球发展的问题审视及优化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05):19-23.DOI:10.16099/j.sus.2019.05.003.
[9]李跃杰,邹德新,陈立华.协同治理视角下社会组织促进退役运动员转型就业的对策研究——以G社会组织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2,21(10):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