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足球世界里,"青训球员"这个称谓常常被滥用。国际足联最新修订的《球员身份与转会条例》明确规定:只有在15至21岁期间,在某俱乐部注册满3个完整赛季的球员,才能被认定为该俱乐部的青训产品。但实际操作中,各联赛的标准存在明显差异。 中超现行的"U23政策"催生了大量"伪青训"现象。某北方俱乐部曾将21岁留洋归来的球员包装成自家青训出品,实际上该球员仅在15岁时参加过该俱乐部的短期选拔营。这种操作不仅违背体育精神,更会破坏真正的青训生态。 真正的青训应该像拉玛西亚那样,从9岁开始系统培养球员的技战术意识。阿贾克斯技术总监范德萨曾透露,他们的青训球员平均要经历6000小时的有球训练才能进入一线队。相比之下,国内某些俱乐部把青训简化为"挂名+集训"的模式,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注定难以培养出真正的足球人才。 当我们在讨论"怎么才算青训球员"时,本质上是在探讨足球人才培养的价值观。或许该学习日本的做法:建立全国统一的青训认证体系,每个培养阶段都有明确的考核标准,让"青训球员"这个称号回归其应有的荣誉感和专业性。青训球员的界定争议
欧洲五大联赛的差异化标准
"我们见过太多'青训镀金'的案例,"前曼联青训总监麦克吉尼斯指出,"有些俱乐部花高价买来16岁的南美天才,集训半年就号称是自己的青训成果,这完全扭曲了青训的本质。"
中国足球的特殊困境
青训球员成才率对比(2010-2020)
联赛 真实青训占比 伪青训占比 英超 37% 15% 中超 8% 43% 青训本质是系统工程
7682